柑橘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九曲澄江如練,夾岸橘林似錦。”黃巖蜜橘名聞遐邇。
一、蜜橘由何而來
從基因組進化分析可知,柑橘和草莓、可可、葡萄在同源區域進化,誕生于約85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我國的云貴高原是世界上重要的柑橘起源中心,也是古人類起源與擴散的重要地區。柑橘的分布與人類的初始活動區域重疊。《淮南鴻烈修務訓》說:“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螺類)蚌之肉……”柑橘類植物由于起源于亞熱帶,恰是最適于人類活動的區域,因此,橘子可能是最早為人類所采食的水果之一。進入農業社會以后,逐漸轉變為以“五谷為主”“五果為助”。隨著輕勞化、少勞化社會的發展,柑橘等果蔬消費在膳食結構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
橘、柚、枸櫞3個柑橘基本種,分別沿北線(長江流域,橘類為主)和南線(珠江流域,橘類柚類為主)由上游向下游傳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類型。其中產生的甜橙、溫州蜜柑,為全球柑橘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90多個國家(地區)有種植,我國18個省(市、自治區)有栽培,2016年全國柑橘栽培面積3800多萬畝,年產量到3700多萬噸。
在長期的自然進化和人工選擇的雙重作用下,與原始類型相比,柑橘的園藝學性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表現為枝干上的長刺、多刺進化為短刺、無刺,多核演變為少核、無核,酸苦到甜酸適口,品種不斷豐富,品質不斷提高。
我國柑橘的最早文獻記載《禹貢》,距今已有4000多年。長期以來柑橘作為貢品,曾多地設橘官、橘丞。我國柑橘的歷史名產地,在長江流域有江陵千樹橘(湖南常德)、洞庭紅(江蘇太湖)、真柑(浙江溫州)、黃巖蜜橘(浙江臺州)等;珠江流域有四會十月橘(廣東肇慶)、羅浮柑(廣東惠州)等。
二、黃巖為什么能以蜜橘名世?
黃巖成為名聞遐邇的著名橘鄉,是天時、地利、人和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是千載難逢的歷史際遇。唐宋時期,正值氣候溫暖與寒冷的變換期,隋唐時代氣候尚暖,皇宮(位于今西安)所種柑橘,都能年年碩果累累。南宋開始氣候轉冷,柑橘的種植界限南移,太湖東、西洞庭山產區逐漸不太適合柑橘的栽培,比之更為溫暖的浙江東南沿海地區,取而代之成為柑橘主要產區。
二是黃巖處于柑橘傳播的線路上,我國大陸傳播的終點;其時,南宋偏安江南,定都臨安(今杭州),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大量中原人士絡繹而至,帶來了長江上中游的先進技術,社會經濟漸臻鼎盛。同時,黃巖東部為平原、中部為丘陵緩坡和西部山區,西北有高山,東南為平原,一面臨海,永寧江橫貫全境,為氣象學上典型的冷空氣“難進易出型”地形,春夏水熱同步,秋冬光溫互補,沖積土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與礦質營養元素,惟土壤稍帶鹽堿不利柑橘生長發育。得天獨厚的生態氣候條件,也為柑橘在黃巖的定著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地利條件。
三是勤勞智慧的黃巖人民,不僅選育出了乳柑(乳橘)、早橘、本地早、槾橘、朱紅等優良品種,還總結出深溝高墩、稀植、廄肥、精細修剪、一雨一削、培泥覆蓋等高產優質栽培技術,解決了平地栽橘,地下水位偏高,土壤鹽分影響橘樹正常生長的弊端。同時,首創了松堿合劑利用等多種病蟲害防治辦法。這從流傳下來的眾多農諺中可見一斑。如“講功飯店嫂,吃功本地早”“滿樹花,半樹果;半樹花,滿樹果”“冬天擔擔土,好比吃豬肚”“一年銅,三年窮”等。
黃巖蜜橘對于世界柑橘產業發展的貢獻,在于生產的各個方面,其中當推溫州蜜柑、本地早。溫州蜜柑,是源自黃巖的世界著名柑橘品種,當前世界上栽培最多、最廣泛的寬皮柑橘品種,以中國、日本栽培居多,年產量近1000萬噸,占世界寬皮柑橘總產量的1/3,選育出逾300個品種(品系),品質優良,栽培容易,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成熟期從9月上中旬延續至翌年3月。500多年前,日本留學僧智惠在天臺山國清寺進香,歸國時途經黃巖攜橘回九州(日本地名),實生播種于大仲島(今鹿兒島),變異中選出無核類型(阿部熊之助.日本蜜柑.1904年);零星散布于黃巖橘區的“本地廣橘”,樹性和花果形態與溫州蜜柑頗為相似,很可能是溫州蜜柑原種(徐建國.溫州蜜柑起源考.1987年)。
本地早,別稱天臺山蜜橘,為鮮食和橘罐兼用種,“為黃巖橘中品質之最佳者(謝成珂.黃巖柑橘調查報告.1937年)”,被“視為浙省之杰品,也為我國橘類栽培品種中之翹楚(曾勉之.關于浙江黃巖柑橘之認識.1937年)”,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是世界寬皮橘類中的珍品。天臺山農劉文玠1920年在上海《大世界》日報上推介,引起轟動,飲譽滬上。本地早是黃巖柑橘的主栽品種,近年來,選育的“東江本地早”成熟期提早7—10天,品質更優。
徐霞客游歷黃巖時,留下“未解新禾何早發,始知名橘須高培”詩句,其中的“名橘須高培”指的就是筑墩栽橘。在漫長的植橘歷史長河中,“筑墩栽橘”是黃巖橘農根據獨特的地理條件,總結出的柑橘高產優質生態系統。南宋韓彥直把它總結在他的《橘錄》中。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等仿照中國浙江省黃巖一千多年前的栽培方法,在海邊作窄畦栽培(第一屆柑橘國際會議論文集《太平洋地區的柑橘》.1969年)。在筑墩栽培基礎上,演化出起壟栽培、限根栽培。
三、黃巖蜜橘的歷史記載與評價
黃巖蜜橘最早的記載當數三國吳·沈瑩的《臨海水土異物志》,此后一些農業典籍、歷代方志都對黃巖蜜橘有所記載、著錄。這里采擷一些黃巖蜜橘的評價,可見黃巖蜜橘的地位。
宋代陳景沂在著名植物學專著《全芳備祖》在韓彥直《橘錄》跋中說,“(韓)但知乳柑出于溫之泥山,獨不知出于天臺之黃巖也。出于泥山者固奇,出于黃巖者,尤天下之奇也”。宋·高似孫《剡錄》“剡素無柑,近有種者擷實來,風味不減黃巖”,將黃巖柑橘作為產業標桿。
《中國實業》(1932)寫道:浙江“全省水果210萬擔,其中柑橘62.27萬擔。以黃巖最有名,產量也最多,年產量達60萬擔,占全省柑橘總產量的96.4%”。“東自江口,沿永寧江、西江、南官河及其它支流兩岸俱成橘園。全縣栽培面積約有1.5萬余畝,產值約120萬元”(章恢志.浙江省永嘉、瑞安、平陽及黃巖柑橘調查報告.1932年)。1936年,國內知名柑橘專家曾勉博士在考察黃巖柑橘產區后,撰文預言“將來黃巖,不啻我國之加州(美國著名柑橘產區)。”
新近發現的紀子庚(1929)《石浦柑橘園集股啟》,說“聞黃巖產橘,攜友往游,沿江三十里,碧樹紅果,彌望皆是。居民以此治,一偶所入百余萬元(每畝所入自七、八十元至二、三百元),十畝之園,足贍八口,美艷羨之。欲效其所為,以為治生之計,惜該處地價日高,畝值二百余元,且參差錯蹤,廣五十畝即不易得。”
四、產業跌宕的深層次原因
蜜橘,給黃巖帶來了什么?作為特產經濟作物,柑橘的比較效益,通常高于大田作物,讓傳統農業時代的黃巖,民資相對豐饒,產業鏈延伸,帶動了果品市場、橘罐加工業等二三產業的發展。蜜橘挖得的“第一桶金”,尤其在改革開放初期,率先贏得經濟的起飛發展。黃巖的民營企業如果上溯到三四十年前,多少都可找到蜜橘經濟的影子。“黃巖其民秀而敏,人人殊異;皆以文藝相應,有鄒魯之風”。地以橘名,黃巖得以名聞遐邇。
傳統農業時代,黃巖蜜橘在我國柑橘產業發展史上登峰造極,無出吾右,1972年黃巖一縣的柑橘生產量曾占到全國總產量的六分之一。由于國內農產品生產格局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產變為大宗水果。特產水果階段,賣方市場,小農生產為主。大宗水果階段,賣方市場與買方市場并存,賣方以優新品種、優良品質、響亮品牌取勝;買方以產品美味、安全、健康、物美價廉要求。
產業形勢的變化。世界柑橘生產迅猛發展,國內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飛速發展。無論是黃巖,抑或浙江省的柑橘面積、產量,在全國的占比顯著下降。比較效益的變化。在純農業時代,柑橘這樣的經濟作物,比大多數大田作物、蔬菜的效益好。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柑橘栽培的比較效益下降。經營管理方式的雙重分散。作為老橘區,一戶橘農通常有不少于5處的橘樹,有的多達10余處;從逐漸少管、失管的橘園,可以看出柑橘在家庭中經濟收入比重的下降。
目前柑橘產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以寬皮橘為主栽品種,可供選擇少,大多為中熟為主,上市競爭激烈;栽培面積持續減少,衰老果園亟待更新;自然災害頻發,柑橘黃龍病等肆虐;兼業農戶居多,生產成本高,橘農老齡化嚴重……
五、黃巖蜜橘產業展望
目前,我國柑橘產銷總體平衡,呈現季節性滯銷與季節性短缺;橘、橙、柚三分天下,占全國柑橘總生產量的90%;近些年來,玉溪特早蜜柑、廣西晚熟柑橘、安岳瑞麗檸檬、平和蜜柚、贛南的臍橙等區域化優勢漸趨明顯,避雨、保溫、加溫等設施化趨勢逐漸普遍化,肥水一體化、果園機械、采后處理設施、智慧農業等省力化技術的不斷采用,電商、農旅結合等銷售業態新穎化、產業功能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優新品種、反季節生產、高品質果實、功能拓展,加上適當的品牌營銷,是柑橘效益生產的主要途徑。
從黃巖柑橘產業振興的路徑看,適宜的生態、地理條件未變,品種、栽培、植保、采后技術僅半步之遙,歷史名產地的知名度尚存,區委區政府相當重視,通過引進發展優新品種,提高優質果比率,培育更多的專業化橘農,培育現代意義的著名品牌。
茲提出若干建議供參考,保持柑橘種植規模,提高產品顯示度;鼓勵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家庭生產規模不少于10—15畝的專業橘農(家庭農場),培育對橘農有吸引力的產業化體系,通過產前引導、產中服務、采后處理、市場營銷各環節的服務,形成品牌,有效推動產業發展;公共財政以改善品種改良、果園道路、排灌設施、采后處理設施、果園機械等新技術導入為主,著力培養大中專農業后繼人才,提高產業競爭力。
黃巖柑橘振興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