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春風來,千畝梨花開。
“我在這山溝溝里種了幾十年田,可還是越種越窮,越窮越種,但梨花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江蘇省蘇州國家高新區通安鎮樹山村,92歲的村民陸明泉感慨,是小小的梨花拔掉了村里的窮根。
米梨之爭
樹山村地處太湖山坳,距蘇州主城20公里,三面環翠,地勢縱橫。受制于山地多、耕地少及太湖周邊限制發展工業等因素,這里一度是蘇南最窮苦的村落之一。
村里近400戶、1700多位村民,僅有耕地1000余畝,人均不到六分地。陸明泉回憶說,20年前,家家戶戶種水稻,由于山高坡陡,光送水上山就是一項大工程,最高的地方要經過五六次“翻山越嶺”。“雖然年年揮鋤頭,但種糧和買糧成本差不多,剛夠填飽肚子。”44歲的村民金雪艷告訴記者。
上世紀90年代末,為摘下貧困帽,當時的村干部走出山村,四處“求醫問藥”,終于在一家農業科研機構獲知,樹山村的自然條件適合種植翠冠梨,于是決定將水稻田改種梨樹。
“去米種梨”遭到村民的強烈反對,一些老輩村民甚至指著村干部的鼻子問,“你是吃米長大的,還是吃梨長大的?”“水果能填飽肚子嗎?”還有一些村民認為,梨寓意“離”,有不祥之兆,“你們這些干部,想錢想瘋了。”
“作為土生土長的樹山人,被長輩們這么埋怨,心里自然不好受。”樹山村黨總支書記吳雪春說,但要脫貧致富就得背水一戰。2000年,村里決定由村干部帶頭,先改掉一半的水稻田,試種500畝梨樹。
梨苗入土,在貧窮和非議中等待收獲的時光漫長而煎熬。
“一天天數著日子盼梨收成,比盼自家娃長大還要心急。”吳雪春說,3年后,梨樹終于開花結果,每畝收入2000元,讓一些村民嘗到了甜頭。
此后,梨樹種植在樹山村順利推進,全村1000多畝水稻田全部改種梨樹。據說,歷經多輪技術改良,眼下翠冠梨每斤可以賣8-12元,畝產量超過3000斤,僅這一項,就可至少為村里創造產值2400多萬元。種梨的成功,引燃了樹山人致富的火種。2006年起,村民們嘗試利用丘陵地貌和江南氣候種植千余畝茶葉,并把祖傳的幾棵稀稀拉拉楊梅樹精耕擴種為2000多畝。
“如今,翠冠梨、云泉茶、楊梅成了響當當的‘樹山三寶’,年產值超過6000萬元;靠著這三棵‘搖錢樹’,我家一年毛收入40多萬元。”一位村民喜滋滋地說。
與梨共舞
樹山村的變化因梨而起,樹山村的發展與梨共進。
這些年來,在市、區、鎮三級政府支持下,樹山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速,泥土路變成了瀝青路,裸墻露磚的簡易農房變成了粉墻黛瓦的蘇式民居,如蛛網般交織的電線被統一埋入地下……
梨樹越長越大,梨花越開越盛,樹山人的腦袋越來越活。
2008年,村里人隱約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開始著手打造梨花旅游文化節。“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通過梨花節聚人氣,把山里的農產品賣出去。”吳雪春說,經過多年苦心經營,梨花節知名度、美譽度逐年提高,入選“2016最美中國榜”,獲評“2017最具影響力特色節慶”“2018中國最負盛名節慶”。
2018年,樹山村游客數量突破百萬人次。陸明泉說,“梨花節火了,連最普通的農家小青菜都跟著沾光,一斤賣到十五六塊錢,一只散養小公雞更是能賣兩百多塊錢,20年前抓只小豬崽也要不了這么多錢。”
成效有目共睹,甘苦心中自知。
逶迤山間的木棧道是不少游客來樹山賞景的“打卡”地,但當年為了它,村里可是掀起一場不小的波瀾。一些村民認為修建木棧道占用林地,影響果樹生長,多次強烈阻撓,甚至進城集體上訪。村干部一家一戶上門做工作,白眼看盡了,嘴皮子磨薄了,木棧道終于修起來了。
隨著樹山村人氣飆升,一些村民將目光投向梨樹之外。
何建華是樹山村最早開辦農家樂的村民之一。2009年,不滿40歲的他咬緊牙關東拼西湊25萬元開起了唐家塢生態農莊。“起初沒客人,就跑到進山的路邊和停車站堵人、搶客;摸不準城里人口味深淺,就一試再試,光土雞湯就熬了十幾鍋;那段時間,家里連喝半個多月雞湯,都快喝吐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時間過去,何建華收回了投資成本。他說,以前開貨車跑長途,辛苦不說,一年只能掙個兩三萬元;現在自己當老板,年均利潤20萬元左右,還帶動了自家的農產品銷售。
有人靠美味賺下第一桶金,有人則做起了美景的文章。
樹山村6組大石塢2號,坐落著一幢古樸的木飾三層小樓,這家名為“閑云舍”的精品民宿,是樹山村最早開起的民宿之一。
民宿主人俞慧是通安鎮上人,曾在多家酒店工作過,不甘心一直為別人打工的她,2016年拉上表姐和表嫂湊了近百萬元在樹山村興辦民宿。俞慧說,這里三面環山,鳥語蟬鳴,四季花香瓜果不斷,要想辦法讓風景變現。
民宿開辦兩年多來,收獲點贊無數,成為長三角地區眾多小資追捧的網紅民宿。一位游客在住宿留言卡上寫道:琴聲、鳥聲、聲聲入耳;花香、果香、香味綿延……這就是我想象中的日與夜。
不“梨”不棄
春風十里花千樹,梨花滿山飄香雪。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樹山村最美的季節。村道兩旁,潔白如雪的千畝梨花中,游客徜徉花海,絡繹不絕;滿山的茶樹下,采茶工指尖飛舞,采摘著清明前最嫩的茶葉尖兒。
“每年春季我都會約上幾位天南海北的朋友到樹山村小住幾天,聊天、看書、品茶、搓麻將……”多年在深圳等地打拼的企業家汪先生笑言,平時大家聚在一起,只要坐下來,就是聊怎么賺錢;在樹山,望著滿眼梨花和滿山茶園,心自然而然靜下來,誰再提錢好像跟大家過不去,自己也顯得俗了。
梨花開,游客來,但這些仍然不夠。
“‘回不去的才叫故鄉’,這句頗為文藝的話,暴露出當前鄉村振興中碰到的突出難題——空心化。”蘇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吳新明說,實施鄉村振興,就是要改變人口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讓年輕人回歸鄉村,讓古老的鄉村換發活力。
31歲的吳辰是地地道道樹山村戈家塢長大的孩子,大學畢業后,他和村里很多年輕人一樣,在蘇州市里找了一份銷售經理的工作,年收入十多萬元。家里的150棵梨樹、30多棵楊梅樹和6畝多茶園,只是他的“副業”。
為什么不試著在家鄉的綠水青山中,開發出自己的金山銀山?2018年,吳辰決定辭去工作回鄉創業。
他投入100多萬元改造家中的二層小樓,打造民宿“竹里山居”,并利用個人擅長的廚藝特色開辟每日僅供一桌的定制化、限量版農家樂“獨一桌”。“生意越來越好,特別是‘獨一桌’,訂單已經排到下個月。”
吳辰告訴記者,如今他們的回鄉創業朋友圈越拉越大,大家還搞起互助聯盟,誰家有大生意“吃”不下,就資源分攤共享。
眼下,樹山村已開辦各類農家樂46戶,民宿15家,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4萬元。記者穿行村里發現,不少村居正在重新裝修,“含苞待放”。望著村里越來越多的青春面孔,吳雪春欣慰地說,這些年樹山村1700多名戶籍人口,沒有一位遷離出村。
年輕人多了,古老山鄉蘇醒了。
漫步樹山村,五顏六色的特色文創產品“樹山守”奪人眼球。2016年,通安鎮與蘇州科技大學共建樹山鄉村規劃建設研究與人才培養協同創新中心。據中心負責人彭銳介紹,創新團隊以樹山山下戈家塢打撈出來的年獸石像為原型,依托學校遺產信息模型實驗室,通過三維掃描數字修復了殘損年獸,創造了這些屬于樹山的吉祥物“樹山守”及其全系列文創產品。“文創項目眾籌期間,瀏覽數超過200萬次,目前月銷售額突破10萬元,還入選了國家‘互聯網+中華文明’項目。”彭銳不無驕傲地說。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為一人去……”一曲《梨花頌》在陸明泉老人唇齒間呢喃,唱活了春季樹山千畝梨花盛開的美景,也唱出了樹山人攜青山綠水共赴梨花之約的古樸情懷與青春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