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蜿蜒崎嶇的山路把郝學科的家和近萬畝梨園基地連在了一起。
30年前離鄉打拼以后就很少走的這條小路,50歲的郝學科如今每天都要走好幾個來回。因為這條山路承載著他游子歸鄉的情懷,更通往了他夢想起飛的地方。
郝學科是山西省原平市同川梨園創辦人。同川有著1000多年栽培梨樹歷史,被稱為“梨鄉”,是山西最大產梨區,也是全國著名的梨產區之一,有5萬余人從事水果產業。
近些年,年輕人都出門打工了,留在村里的老人沒有精力去照料這些梨樹,新品種跟不上,價格也上不去。同行的63歲老鄉劉招財告訴記者:“有時地頭收購價連一塊錢都不到。”
守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梨園,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卻沒能實現致富,回鄉探親時,郝學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為了不讓傳承了幾千年的梨園一天天荒廢下去,2016年他下定決心:“俺要把‘綠色’祖業傳承下去!”
說干就干,帶著這些年攢下的資金,郝學科這個梨樹種植的“門外漢”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
“這是酥梨、這是富硒香梨、這是蜜梨……”走在梨園里,郝學科如數家珍,在記者眼里看起來大同小異的梨樹,在郝學科眼里好像都貼著標簽;哪棵樹生病了哪棵樹沒管理好,他大老遠就能看出來,儼然已是梨樹種植專家。
“以前對農業種植也不懂,就是市場上什么產品銷路好,就到各地組織貨源,這樣來錢快,風險也相對低很多。自從做上這個項目以后,請了很多專家來指導,實行科學化生產、管理、銷售,自己也跟著學了不少。”聊起這一年的產量,郝學科更是喜上眉梢,“再加上今年雨水多、水量足,想不增產都難”。
對于郝學科的“梨果大產業鏈”構想來說,增產只是科學化管理中的一個環節,對品種更新換代才是他的真實想法。為了改良品種,郝學科首先建成了老樹改良基地和新苗培育基地,專程跑到河北請來專家和技術員,依托梨園老樹基地,立足品種更新,對中低產梨樹實施改造,建立優質、高產、高效現代梨園。在原始油、黃、夏、笨梨的基礎上,引進酥梨、玉露香梨、秋月梨、富硒梨、蜜梨、黃冠梨、黃金梨、庫爾勒梨、豐水梨、蘋果梨、雪花梨、萊陽梨等40余種新品種。
“當初回鄉創業,就是想傳承光大幾千年祖輩留下來的產業,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有廣闊前景、能持續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綠色產業,也是有持久生命力的生態產業。”說起回鄉創業的初衷,郝學科說出了心里話。
對于未來的發展,郝學科信心滿滿:“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農業、現代農業與文化附加值相結合的產業鏈。”
在郝學科的藍圖里,首先是要圍繞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滿足游客休閑消費需求,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創新創造為徑,以古樸村落為形,將休閑農業發展與現代農業、美麗鄉村、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產業建設融為一體的現代休閑農業。他還計劃把梨鄉的文化附加值充分放大,建梨鄉民俗博物館,通過梨文化、梨鄉雕刻工藝品廳、梨鄉特色果品和同川民俗,展現梨鄉人民辛勤勞作的質樸形象和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