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萬物蕭瑟,大多數農民都已閑在家里,但在甘肅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不少農戶卻依舊忙碌在“萬畝梨園”中。
農民們盡心盡力“服務”梨樹,原因之一是近年來梨園“催生”出諸如“梨旅游”“梨零食”等“梨經濟”,帶動當地貧困戶在“家門口”持續增收,穩定脫貧。“我們這兒人多地少,若沒有梨園,根本就養不活這些人。”50多歲的護園人彭正權說。
“萬畝梨園”位于蘭州東北角20公里處,黃河流經黃土地形成的“S”形太極彎里,種植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間,2013年,被錄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成為“世界第一古梨園”。這里留存至今的古梨樹最“年長”的已有四五百年,現存百年以上的古梨樹有9200多株。
“梨經濟”之一“梨零食”是指現如今享譽全國的“軟兒梨”產業。
在什川鎮,人們世代種梨吃梨,每逢豐收時節,當地農民將梨埋在室外干凈的麥草里,利用外溫令其自然冷凍糖化。進入數九寒冬,大地封凍,梨的表皮變成深褐色,果肉也從粗糙干澀變得細膩香甜。軟兒梨因有潤肺止咳、涼心消痰、降火等功效而備受食客“寵愛”,當成一種飯后“零食”。
“百璐通瓜果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軟兒梨,近幾年在當地發展規模較大、發展速度較快。該合作社理事長魏永波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稱,他們的軟兒梨一年的產量是500噸左右,產值達1000萬元,“賣的最好的時候,一天往外省發幾十箱果子,一顆就能賣上百元錢”。
近幾年,魏永波升級傳統栽培技術、改良品種,并新建了恒溫恒濕、能容納700噸軟兒梨的大型冷庫,還與甘肅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研發在夏季也能保鮮30個小時的真空包裝罐和特質包裝盒,使得軟兒梨“觸網”遠銷北京、廣州等地。
據魏永波介紹,目前合作社已通過產品入股、資金入股、勞力入股等方式帶動當地106戶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
除了“梨零食”,什川鎮近年來還借“梨花節”大興“梨旅游”。據該鎮黨建工作辦公室主任楊旭冬介紹,梨園在春夏秋冬各有“看點”,不少海內外游客慕名而來,“目前已帶動梨園周邊37家成型的旅游度假園發展,還有不少農戶‘瞄準’商機,躍躍欲試開設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