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鄭海鷗:我曾經在國外工作四年,擔任過英語、法語、葡萄牙語翻譯。2013年我的年薪已超過了30萬元。記憶猶新的是2012年,在北非,那時愛吃水果,在當地買一個梨子要30多塊錢,問題是不好吃呀,那時我在想我們家鄉的梨子那么好吃為什么就不能賣出高價格,為什么不能走出國門?我的思想開始動搖了,然后回到了家鄉。
回到老家以后,我發現鄉親們賣梨子還是推著車路邊擺攤叫賣,所以我覺得第一步就是要把品質搞上去,我們采用綠色、安全、有機的種植模式,堅決不使用農藥和化肥,經過精心的培育,我們種出了入口即化,香蜜甘甜的黃金梨。有了好品質,我們開始往品牌方向努力,我們注冊了黃金玉指梨的商標,準備在網絡上銷售。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時候我們村里甚至縣里都沒有電商沒有快遞,我們就自己引進快遞和物流公司,專門服務黃金梨電商的發展。
慢慢我們做起來了,我們的梨子賣向了全國。黃金梨產業也成為了我們當地脫貧致富的金疙瘩,我們全鎮現在種植黃金梨面積達到了3萬多畝,吸納了100多戶貧困戶到果園就近務農,每人僅此一項一年可獲多1萬塊錢的收入。但我覺著還不夠,我們辦起了梨膏加工廠,一瓶秋玉梨膏可以賣到60多元,從而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延長了產業鏈,這樣一來,可以讓更多的鄉親們參與,讓種梨子的老百姓對種梨子越來越有信心。
回到農村創業的這幾年中,我發現可以通過微信微博、淘寶直播,甚至是抖音,把我們農產品的銷售變得更加直觀和時尚起來,我真的沒想到農業和現在時髦的傳播方式結合起來可以產生這么大的價值。另外我也沒想到,我身邊有很多的年輕人轉變了觀念回到了家鄉,開始嘗試把一些賣不上價的農產品推成網紅產品。比如,鄧州的蜜桃,唐河的紅薯,西峽的獼猴桃。新農村為我們年輕一代農民提供了廣闊天地,新農村需要我們火熱干勁的新型農民,我們只要把這種新思路新方法帶到農村去,農產品會賣的更好,農民就一定能夠富起來,農業才能能強起來,農村才能變得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