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巴南區集體村動員村民改水稻種梨子,結果收效甚微,當時大部分村民對梨樹舉起了斧子,可沒曾想,10年后,當初虧本的梨樹卻換回4000多萬元的年產值。究竟是什么令其大翻身?
改田換梨 不料倒貼
前段時間,借三四月份的梨花節,村里一碗水組余明蘭家的農家樂已經有所收益,雖然眼下距離梨子成熟還有一段時間,但她一刻也沒閑著,這幾天正忙著給房前屋后的梨樹施肥、除草……
記者了解到,僅今年梨花節期間,該村就吸引了近20萬人次的游客來這休閑觀光,并帶動當地農家樂,以及售賣土雞土鴨等農特產品,共收入三百萬元左右。如果等到7月份梨子成熟期,村民還會迎來一場大豐收。
現在,行走在集體村的村道上,公路兩旁、田間山坡、房前屋后都種滿了梨樹,郁郁蔥蔥,宛如置入城市公園。然而就是這片10多年的梨林,之前差點毀在村民的斧頭下。
10多年前,集體村跟其他的村社沒啥差別,村民主要靠種水稻、玉米維持生計。可后來種田賺不到錢,大多青壯年就選擇外出務工,漸漸地,土地開始大面積閑置。
“好端端的地,長滿荊棘多可惜啊。”看著成片的田地荒蕪,村干部坐不住了。經過一番調查、討論,村里決定嘗試種效益較高的梨樹。于是,2004年春,村里發動村民將種田改植梨。
3年后,梨子如期掛果,但意外的是,梨子不但賣不起價,還大面積的爛在樹上。看著眼前這一幕,不少村民舉起斧子,紛紛砍倒梨樹。
“一斤最貴只有1元,扣除運輸、農資成本,我們還要倒貼。”丁家嘴組的村民李坤國對那段經歷仍記憶猶新。問題究竟出在哪?全村人陷入思考。
舉辦節會 抱團發展
“我村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光熱條件優越,盛產的高山梨入口化渣,糖分甜度適宜,算是不錯的水果之一,按理不應該找不到買家……”村干部、村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語,不停地分析失敗原因。
其中一位村民代表感嘆道:“酒香也怕巷子深。說到底還是缺人氣,再好的梨子埋藏“閨中”,無人知曉,啷個賣得脫,更談不上身價多高。”
經過多番村干部專題研討、村民院壩會,他們商量決定,通過舉辦節會的契機來“吆喝”梨子。
簡單準備后,2008年,第一屆集體村梨花節、采果節拉開帷幕,雖然價格還是只有1元多一斤,但更多市民對集體村的梨子有了進一步了解。
與此同時,為提高市場抗風險能力,避免果農單打獨斗,第二年7月,由村委會牽頭成立眾喜早熟梨專業合作社,通過“四統三分”模式(即統一梨園基礎設施建設、統一技術咨詢和培訓、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包裝銷售,分戶細化管理、分紅返利等),實現抱團發展。
生態種梨 提高附加
節會日漸成熟,梨價格也開始提升。而同時也暴露出其中問題,他們的梨同渝北、江北、北碚區所產的梨子,在價格上還有很大差距,且根本不具備更好的競爭優勢。
“隨著城市居民收入增長,他們對綠色生態有機的果子有更多需求,而我們所產的梨子還是按照老路子在種,這樣根本行不通。”集體村黨委書記鄭孝前說。
為了讓萬畝梨園重新煥發生機,2013年,結合全國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巴南區精準施策啟動“生態治果”工程,制定了生態梨園生產技術標準,從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雜草控制、農業廢棄物處理等方面,對該村梨園進行生態化改造。
該梨園采用梨樹非充分灌溉技術,配套灌溉管網、排水溝渠和緩沖溝塘,滿足生態攔截和排灌需要,并實施營養診斷配方施肥技術,將化肥用量較常規減少40%以上。
其還推行病蟲害綠色防控,主要通過梨果套袋、糖酒醋液、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等誘殺害蟲措施,并減少60%以上的化學農藥使用量,成功摘得重慶市優質農產品、綠色有機農產品等諸多榮譽。
打生態有機牌,這招效果不錯。當年該村梨子畝產一下子提高到2000斤,單價更是從1元漲到8元,果子年產值達到4000萬元。
更讓余明蘭高興地是,梨子不但價格賣得高,還賣得快,短短20多天時間,上萬斤梨子就被采摘一空。如今,她依靠梨花節、采果節,再加上農家樂的收入,一年在家門口就能掙17萬元。
現在,該村梨品牌“天坪山翠冠梨”聲名遠播,梨子規模也擴種到近萬畝。據介紹,目前,村里正通過建設生態文化長廊等景觀配套設施,將梨園真正變成花園、樂園、公園,以提高梨子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