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天津市薊州區羅莊子鎮的農產品,紅香酥梨可以說是現在的“拳頭產品”,而該鎮紅香酥梨的成功種植離不開一個人的默默辛勤付出,他常年行走在山間地頭,散播科技的種子,澆灌出山區農民致富之花。他就是薊州區羅莊子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校長,被當地百姓稱為薊北“梨王”的王艷忠。
初心不改 投身農業發展
王艷忠今年53歲,是羅莊子鎮人。他出生在山區,從小就對這里有著很深的感情,他這樣說道:“我的根在山區,知道山里人的不易,所以打小的夢想就是讓山區老百姓富起來。”
為了實現理想,王艷忠年少時用功苦讀,1982年考入了天津農校學習農學專業。“我對農業是真的熱愛,當時,全班90名學生只有我一個人的第一志愿是農業。”回憶起往事,他自豪地說。
1984年畢業后,懷著對山區父老鄉親的感情,他主動放棄了城區優越的工作條件,選擇回到家鄉支教,成為一名中學教師,并在教課之余堅持學習農業知識,閑暇時,還經常幫助鄉親們解決果樹種植中出現的問題,慢慢地,周邊的群眾都知道鎮里有一名教師,是業務精湛的“果農之友”。
1997年,原羅莊子鎮成校校長因病無法繼續工作,當時的鎮黨委領導想到了王艷忠,當時王艷忠已經是學校畢業班的主任了,教書教得好好的干嘛要調走?成校又苦又累還沒有發展前景。但王艷忠還是毅然做出了選擇,當上了羅莊子鎮農校校長,邁出了他推廣科學技術,發展山區農業,帶動百姓致富的第一步。
上任伊始,王艷忠配合鎮林業站搞封山育林工程,每天在全鎮的山山嶺嶺間奔波,查看地形,規劃設計,組織施工,三年間,他每天都風塵仆仆,人越跑越瘦,臉越曬越黑,當地群眾都說,王校長不像個校長,倒像是個農民工。
王艷忠深知,要想發展農業,技術知識必須與時俱進。為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他多年來養成了生活不離書、書本不離手的習慣,每年光是自費訂閱的科技報刊就多達十余種。為了解決一些科技難題和新技術新品種的引入問題,他經常夜以繼日地研究,翻閱大量書籍,網上查閱資料,有時為了咨詢專家還專門到京冀魯豫等地學習。為加快推廣農技新知識,他牽頭在全鎮各村建立了25個學習小組,帶領農民們一起學習。同時,結合本地實際,王艷忠撰寫了關于果樹栽培及病蟲害防治等鄉土教材20余種,探索出林果生產實用技術10多項,并將知識和技術真正運用到農業發展上去。
敢為人先 探索致富之路
羅莊子鎮位于薊州北部山區,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山場面積13萬畝。山里百姓種植著酸梨、大棗等傳統果樹,但因為品種老化、價格較低,銷路也不穩定,百姓年人均收入還不到一千元。面對這樣的現狀,王艷忠說,他很心酸,下決心要帶領鄉親們走出一條增收致富路。
王艷忠爬遍了鎮域內的所有山頭,研究了山地的分布格局,哪座山種著什么果樹,哪片果園是怎么管理的,他都做到了心中有數。針對調研中發現的果樹品種多而雜、高產不高效的問題,他提出了“一引進、二示范、三推廣”的工作思路,先引進優質品種,再建設示范基地,進而大范圍推廣。
傳統的山區農民觀念比較封閉,大家在沒有看到實際收益的情況下,都不愿嘗試新品種。因此,為了觀察引進品種的品質和適應性,也為了讓老百姓信服,每引進一個品種,王艷忠都要先在自家果樹上改接做試驗。有些果樹幾年中就改接了三四次,剛見到效益就又換成其他品種。他還說服妻子拿出家中積蓄,承包了10畝山場進行野生酸棗改接大棗試驗;承包了30畝梨園,完成了老齡果樹高接劣改優試驗。
王艷忠的妻子馬金華回憶起那時的日子很是感慨:“天天就惦記他的果樹,把家里活都耽誤了,啥也不管。家里都搭進去不少錢,我們那個時候日子也不好過,就靠他一個人的工資。從引進品種,到改接實驗,不是用家的錢就是用家里的地,怎么也得扔進去七八萬塊錢吧,那是我們僅有的積蓄,咋不心疼啊。”
王艷忠的付出沒有白費,他先后引進梨、桃、棗等優、新品種42個,通過試驗、篩選,在羅莊子鎮示范推廣24個,自己培育出薊州脆棗等新品種2個,引進并推廣新技術24項。為了使羅莊子鎮果品走向規模化、產業化道路,他在2008年帶領324戶果農組建了“天津市薊縣忠民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發展桃、梨、棗三個果品產業,從產前培訓,產中技術指導和統一提供農資產品,到產后統一標準包裝、銷售他都親力親為,還申請注冊了“環秀湖果品”商標和“無公害產品基地”認證。同時他又幫助青山村等8個行政村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至今累計外銷果品1200噸,為農民增收5000余萬元。
面對成績,王艷忠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他獨自一人到北京大興等地區進行考察,調查市場需求,并經過兩年的嫁接實驗,嘗試了幾十個品種,最終用本地的酸梨母體與庫爾勒香梨嫁接成功,培育出暢銷市場的紅香酥梨。
紅香酥梨色澤鮮艷、清甜可口、香脆多汁、富含維生素,每斤售價高達四、五元,能給果農帶來極大的收益,可讓果農砍掉自己的樹嫁接新品種,一開始大多數果農都不愿意。尤其是嫁接紅香酥梨時,需要把樹尖和側枝都砍掉,就剩光禿禿的一個桿子,那時候果農們沒見過這種接樹辦法,誰也接受不了,而且這樣一改,兩年沒有收成,直接就是損失,果農們更是猶豫不決了。王艷忠說:“老百姓只有看到賣錢了、有效益了,才有積極性。那個時候實在沒辦法,只能先跟果農簽合同,如果不成功,保果農三年產量。”終于,王艷忠的誠心打動了果農。
楊家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耿學文是第一批改接紅香酥梨的果農。家里種植了20畝果樹,他回憶起當年說,當時雪花梨正暢銷,能賣到7毛錢一斤,是他的主要收入來源,決定改接紅香酥梨的時候他的心里負擔真的很重,如果不是出于對王艷忠多年來的信任,真的很難做出這個決定。現在的紅香酥梨,市場售價高達四、五元一斤,一年能帶來十幾萬的收入,耿書記說到這里有些激動,“能有王艷忠這樣的成校校長,是我們羅莊子老百姓的福分,我們鎮里現在紅香酥梨的種植面積達到了三千畝,這一切王校長功不可沒!”
服務奉獻 造福家鄉人民
一年到頭,王艷忠每天都在忙碌著。有人問他,你怎么沒有休息的時候,他的回答是,“老百姓是不休假的,我為老百姓服務,也不能有假期。”
在王艷忠心里,他作為成校校長,是農業技術的推廣者,給村民們傳授科學技術知識是他的任務。果農們每天勞作在果園里,沒有時間和精力走出大山外學習,成人學校作為農民專業培訓機構,就要發揮好作用,針對當地農戶需求,精心選擇授課內容,手把手地耐心講解。
冬天,他教村民們如何對果樹進行冬天管理,如何修剪樹枝,幫助村民們做好來年春天嫁接果樹接穗的采集儲備。春天,作為嫁接的關鍵期,是他最忙的時候。在果園里經常看到他給果農們親自指導嫁接、傳授具體技巧和管理方法的身影。夏天,他頂著烈日,給大家講授果樹管理、病蟲害防治、夏季修剪等內容。秋天,本是收獲的季節,他又開始教起果農們怎么護理水果、申請水果商標、市場銷售等內容。就這樣,一年四季,他都騎著一輛破舊的摩托車,穿行于村落之間,忙碌在田間地頭,因為上山下鄉去果園騎摩托車更方便。從調入羅莊子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到現在,光是摩托車,他就已經騎壞了五輛。
為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羅莊子鎮黨委政府立足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提出“改接一百萬株紅香酥梨,改接一百萬株陽豐甜柿”的“雙百萬工程”項目計劃。王艷忠積極響應,今年春天,他組建了300人的專業嫁接隊,從早忙到晚,風雨無阻,加班加點,用時55天,完成了全鎮25個行政村40萬株酸梨改接紅香酥梨的任務。
回想起這段日子,他說:“這么多嫁接任務,時間緊任務重,嫁接隊有這么多人,施工安全、交通安全、接穗是否夠用等等各種問題都要注意。”整整55天,他每天都在各個村各個果園間奔波,要面對隊員們的安全、嫁接的效果、但一想到這是黨委交給我的任務,一想到果園豐收給百姓帶來的效益,我又充滿了干勁,身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很自豪,我沒有辜負黨和群眾對我的信任。”
如今的羅莊子鎮,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百姓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王艷忠也得到了社會各界和群眾們的高度贊譽,他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天津市勞動模范”“天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等稱號,榮獲“三農科技服務金橋獎”等榮譽。
王艷忠二十余年扎根大山,把全部精力獻給了山區科技推廣事業,帶領鄉親們走出了一條致富路。說到以后,他仍然充滿動力:“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還得繼續努力,繼續引進新品種。退休了我也不去城里,我要一直在山里干下去,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向老百姓傳播,造福山里的父老鄉親!”







本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進行商業性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