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吃梨的人都知道,“正月糖梨二月肖”,是說吃糖梨和紅肖梨的最佳時間在正月和二月,經過一段時間的儲存,甜度、汁水、口感最好。
梨被稱作百果之宗,河防口的果園至今還生長著200年以上的紅肖梨樹500多棵,可謂歷史悠久,聲名遠揚。梨的品質好,自然與當地的氣候、光照、土壤等因素有關。還有一條,就是儲存得好,河防口的梨收獲后最長可以保存至次年五月。半年多的時間,梨的外形光鮮口感不變。到底采用了哪些獨到的招數呢?其實,謎底很簡單,就是窖藏。窖是梨的家,河防口的梨窖有大有小,大的梨窖能開進汽車,讓人想象不到。
用梨窖儲存梨,是為了保鮮,過去人們一直這樣做,只不過梨農自己挖個小窖而已,并不神秘。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生產隊體制時,全村共有5個生產隊,年產梨100多萬斤。那時候梨的價錢低,好的一斤才賣一毛多。盡管如此,賣梨也幾乎成了隊里的主要收入來源。為了增加收入,生產隊便開始陸續建造梨窖。
建造梨窖不是一件簡單事,選址、派工、備料、施工,一切都得自己干。80多歲的馬德全老人告訴我,當時他任2隊隊長,曾帶領100多勞力用了兩個多月,建成了長40多米,寬8米,裝有兩個門的梨窖,馬車能進能出。他說:“這是村里第一個建的梨窖,寬敞,氣派,能裝12萬斤梨。”說起往事,老人眉宇間展露出自豪。
李世明是4隊隊長,也是80多歲的老人了。他說,我們的梨窖建得晚,但吸收了所有梨窖的長處,所以質量好,人稱“萬年牢”,40多年過去了,至今仍在使用。
好的梨窖就像個大空調,冬暖夏涼,保持恒溫2-5攝氏度。還要通氣、有一定濕度,接地氣。4隊的梨窖在建造時深挖5米,全部用塊石壘砌,為保持通透,不能用水泥和石灰,即“干打壘”。窖頂砌成穹隆形,先做拱架,留出接口,利用石塊的天然棱角一塊一塊卡緊咬實。每隔2米,砌出氣眼,最后填上黃土保溫。那時,生產隊管理嚴,人心齊,上工鐘聲一響,男女勞力人人爭先,不分早晚,三個月后,梨窖建好,共用塊石180方。
梨窖內兩側放置梨筐,中間留有通道,可以走車,方便運送。每年過了正月,氣溫漸漸升高,聰明的隊長就會帶著社員到河里拉冰,碼放在事先挖好的冰槽內,這樣既能降溫又能保持水分,“大空調”又差不多變成“冰箱”了。
窖內無梁無柱,無鋼筋水泥,所有的設計施工,都是自己干。當今天的人們走進這里,面對堅固實用完好無損的梨窖,無不贊嘆前輩的心靈手巧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過了正月,賣梨的日子到了。窖門打開,車把式甩著長鞭,叮叮當當地把車趕進梨窖,一車3千斤,滿滿地運進京城。起初運到前門外,后來又隨著果品公司的搬遷開始運往六里屯。經過一冬的窖藏,河防口的肖梨更加艷麗光鮮,口感更好,價錢也幾乎翻了一番。
梨分三等,收梨的店員眼睛一掃就知道紅肖梨的品質怎樣,標準是一看個頭,好梨三個一斤;二看顏色,滿紅均勻;三看梨把兒,判斷干濕度。我曾經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因為河防口的梨好,儲存得又好,收梨時總是定為一等。時間長了,也有人不服氣,找到公司經理告狀。經理就責成評價員小萬處理。
小萬做事認真,態度和藹,辦事公平有經驗。他把幾位“告狀”的梨農叫到一起,對他們說:“大家辛辛苦苦來賣梨,都想賣個好價錢,可梨的等次是有標準的,我也不能胡來。這樣吧,大家把自己的梨挑最好的拿一個放在我這兒,咱們當場驗貨吧!”
大家都說這個主意好,紛紛把自己最好的紅肖梨拿了過來,一共5個,其中包含河防口村送來的。5枚紅肖梨放在桌上,每一枚下面都壓著紙條,寫著送梨人的名字。小萬把每枚肖梨當眾切開,對大家說:“現在我把辦公室的門鎖好,明天早晨大家來看結果。”
第二天,大家早早來到。小萬把門打開,眾人直奔樣品桌前,所有的眼睛都盯視著桌上的樣品。只見切開的梨還在那擺著,沒有人動過,可梨茬的樣子卻大不一樣,有的蔫了,有的變色了,還有的漸漸開始腐爛,唯有一枚梨切開的茬口潔白如雪,晶瑩鮮嫩,就像剛剛切開的一樣。這枚梨的產地就是河防口,所有的人都驚呆了,沉默,緊接著是掌聲,沒什么說的,大家心服口服,評為一等當之無愧。
后來這件事漸漸被人演繹為“京城紅肖梨擂臺賽”,場面、過程、細節都被說得十分夸張。但不管怎樣,從此,河防口的紅肖梨名聲大噪,供不應求,其栽培、儲存技術也被梨農爭相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