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七星關區對坡鎮新門社區居民劉磊便扛著種植刺梨的“裝備”出門了。這“裝備”,是一根長約4米的竹竿。
“這可是我們社區種植刺梨的一大‘法寶’。”劉磊晃了晃手里的竹竿。剛到達刺梨基地,只見其他居民扛著鋤頭,提著苗木、薄膜陸續上山,開始新一年的春耕生產。
“剛立春,我們得抓緊時間把刺梨種植的掃尾工作完成。”新門社區主任付業發介紹說,新門社區去年10月中旬流轉土地,11月開始種植刺梨,目前已種植400余畝,覆蓋群眾130戶651人(其中貧困戶33戶122人)。
“一畝土地栽種77株刺梨,行距為3米、株距為2.5米,竹竿上有這兩個刻度,放下一比對就能快速進行挖坑作業。”這份“丈量”的工作,劉磊干起來得心應手,“大家相互配合,有干勁!”
“一提、二踩、三埋。”新門社區居民馬榮飛今年54歲,在刺梨基地務工半個多月,她早就把技術人員告知的要領記了個滾瓜爛熟。而在年前,馬榮飛就領到了1500元工資,還用這筆錢買了年貨,一家人高高興興過了春節。
過去,對坡鎮沒有合適的支柱產業,村民們只能栽種苞谷、洋芋等傳統農作物,大家的肚子勉強填飽了,手里卻沒有多少余錢。為了富裕,多數村民紛紛外出務工,導致全鎮勞動力逐年減少,土地相繼被迫丟荒。
為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七星關區制定了《畢節市七星關區刺梨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方案明確,集中連片育苗300畝以上,每畝出圃標準刺梨苗2萬株以上的,區政府按照每畝50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下轉2版) (上接1版)在種植方面,區政府按每畝2500元進行補助。刺梨種植基地資金投入、使用跟蹤情況由畢節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具體落實,技術指導、培訓由七星關區林業部門具體實施。
方案的實施,為對坡鎮的產業發展找準了方向,也給當地村民發展產業打了一劑“強心針”。
隨后,對坡鎮相繼在全鎮各村(社區)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做群眾思想動員工作,大家紛紛響應號召流轉土地,栽種刺梨。一時間,鎮內山頭滿是群眾種植刺梨的身影。
“刺梨被譽為‘山珍之果’‘ 維C之王’,是貴州省特有的優勢資源,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與經濟價值,生產加工成刺梨汁、刺梨酒、刺梨干等特色產品進行銷售,市場前景可觀。對坡鎮氣候、土壤較適宜種植。”對坡鎮黨委書記路紹丹說。
據介紹,該鎮刺梨種植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帶動法泥、建華、新門、大堡等7個村(社區)共3000余戶1萬余人(其中貧困戶940戶3998人)發展,共規劃種植刺梨7000畝。截至目前,已完成種植6300畝,將于2月底全面完成栽種任務。
“過年前,我們就已兌現20多萬元的工資給農戶,讓大家都能過上一個安心年。”路紹丹告訴記者,如今,通過發展產業、搞養殖,劉磊一家已順利脫貧,孩子也在附近的學校上學,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