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陽光明媚,筆者走進素有重慶市“柑橘之鄉”的大足區高升鎮勝光村村民的柑橘園時,看到一片片橘子金燦燦地掛滿枝頭,一眼望不到邊。
昔日“高升柑”供不應求高升鎮素有重慶市“柑橘之鄉”美譽。因氣候獨特,土質適宜,當地培育出來的柑橘甘甜爽口、芳香馥郁,因此,柑橘產品往往供不應求,遠銷重慶主城、成都等周邊市場。
今年61歲的建設村宋華祿一生致力于柑橘生產、管護。以前,他在高升果園時就開始從事技術管理。那個時候發動生產隊群眾大批栽植廣柑時,大家積極性很高,早上天不見亮就起來挖坑種柑的熱火朝天干勁,讓他至今難以忘懷。70多歲的吳英杰,也是當地一位有名的“老廣柑”。1965年在原大足縣繁殖農場工作的他,見證了“柑橘之鄉”產業發展的全過程。當時他了解到柑桔市場銷量大,前景好,就毅然回到家鄉高升鎮,發動群眾大批栽植廣柑,1970年5月組建高升果園,擔任場長兼技術員。
1984年,土地下放到戶后,吳英杰、宋華祿等通過多次實地考察,引進新品種鵝蛋柑26號、豐臍等,利用嫁接技術改換品種。2年后,經過精心撫育管護,嫁接的果木,加上高升優越的氣候條件,柑桔個子大,口味佳,暢銷重慶市內外,“高升柑”獲得了群眾極高的贊譽,成為了高升鎮的一個品牌,有力地促進了廣大村民增產增收。
“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建設村開始種植柑橘。幾年后,2000畝柑橘成了全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回憶昔日的輝煌,建設村村支書宋智勇至今充滿自豪感,“那時候我們這里的柑橘是國家二類土特產品,是不能隨便買賣的,由土產公司統一收購。私人要想購買點送人,還要到鎮上開條子。”
產業落寞行情萎縮“高升柑”
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了曾經的輝煌后,后來因為品種不良,加上產業落寞市場行情開始萎縮。
“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當地的柑橘產業開始落寞,加之當時“錦橙”品種不適應市場需求,到90年代末期僅剩300畝。”高升鎮負責人嘆氣說。
傳統柑橘沒有市場競爭力,以前果樹上的柑橘,開始上市時,品質好的,幾角錢一斤。直到后來往往落在了地下,任其腐爛。
分析柑橘沒落原因時,該負責人也一針見血:“當時柑橘行情開始萎靡,價格下降,讓老百姓不再種樹,同時還紛紛外出打工。”
“是由于疏于管理,才讓成片的柑橘園死了。”吳英杰也回憶說,“村集體種植的柑桔,種植方法還是沿用著原有的老辦法,缺乏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由于自然災害等原因,果木被病蟲損害嚴重,單株產量低、口感不太好,基本上是靠天吃“果”。吳英杰說,當時面對柑橘果園這種情況,也沒有辦法,也只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柑橘“大換血”重獲新生
“柑橘之鄉”怎么辦?這道難題擺在了當地人面前。
“要調整果樹品種,引導村社果農對果樹‘大換血’。”“政府要拿出資金購買果苗,免費送農戶。”“要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上門,手把手教農戶技術。”該鎮集思廣益后認為。
2012年,隨著柑橘市場需求不斷變化,該鎮積極調整產業發展思路,主動引導果農大力實施柑橘品種提檔升級改造工程,先后引進了“梨橙”“卡拉卡拉血肉臍橙”“塔洛科血橙”等優質早、晚熟新品種。當地果農的也紛紛對自家的柑橘園進行“大換血”,對那些還未被淘汰的老果樹,則由技術人員通過鋸枝、插穗、纏帶等各項工序進行高接換種。
由于懂技術,重新種植柑橘后,村民們對于果樹技術管理都駕輕就熟。通過幾年的艱辛努力,高升鎮的柑橘園實現“大換血”后,又突出重圍“重獲新生”。楊更生高興地說。
豐收時節,筆者來到建設村看到,這里到處掛滿了黃橙橙的柑橘,臍橙、雜柑、血橙等品種。村民宋華雙就是當地柑橘種植大戶,他家果園里種的全是市場上受歡迎的品種。 在宋華雙屋子后面的果園里,夫婦倆一邊采摘,一邊介紹說,由于多年來種柑的經驗,再加之管理得當,從而保證了柑橘的品質。每年到了柑橘成熟的時節,家中的柑橘就十分暢銷。
自家的柑橘從來就不需要拿到市場上去賣,很多都是老顧客或者果販直接到家里就買走了,其主要還是銷售到重慶主城及周邊地區。今年還通過電商銷售到北京、上海、廣東,最遠的一次還銷售到了美國。”宋華雙高興地說到。
“這是6年前,政府出錢買樹苗發給我們種植的,大家就把老果樹就砍了種上新苗子。”當天,建設村村民吳中友一邊從柑橘樹上摘下柑橘,一邊遞上叫品嘗品嘗口味。
在采摘柑橘空隙吳中友高興說,自己當時栽種了100多株高檔柑桔品種,今年獲得了大豐收,每株產量達到100多斤,總產量達到1萬多斤,按照經銷商上門收購價2元至2.5元/斤,可望收入2萬元至3萬元左右。
如今,經過6年多的精心培育,目前,柑橘提檔升級改造工程已成規模。大量“梨橙”等新鮮柑橘品種已經陸續上市,按照現在每斤2元多的市場價格,該鎮2018年柑橘基地為農戶增收900余萬元。







本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進行商業性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