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澧縣金羅鎮新開寺村柑橘產業基地,50多個農戶在揮鋤勞作,挖坑、埋肥、栽苗、培土,一片繁忙景象。“據縣柑橘協會專家推介,這種橘苗是目前市場上品質最好的,結的橘子香甜爽口。
新開寺村是金羅鎮條件最差的村,地理位置偏遠,交通狀況差。由原石龜山村、伍家鋪村合并而成,共有986戶,3918人,全村總面積15.1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80畝、旱地面積580畝、山地面積9510畝。一直以來,農戶主要靠傳統產業維生,種植水稻、玉米、油菜。由于近幾年干旱嚴重,村級農田灌溉設施又達不到抗旱要求,種植水稻的農戶逐年減少。
土壤貧瘠、干旱缺水的丘陵地區,到底種什么才合適、才有穩定收益?成為困擾新開寺村干部群眾的問題。2018年5月,縣教育局作為牽頭后盾單位,對口幫扶新開寺村。教育局黨委委員、主任督學陳軍帶領以孫日東為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的工作隊進駐后,走訪全村98戶貧困戶,認真調查分析村情戶情,廣泛征求貧困戶、農戶的意見。干部群眾一致認為:“只有發展產業才能穩定脫貧增收”。
新開寺村緊鄰原宜萬鄉,該地有龐大的柑橘交易市場。大家將柑橘產業作為新開寺村的主打產業。駐村工作隊和支村兩委多次到柑橘發展比較成熟的鄉鎮調研,多次考察柑橘一二級市場,并結合新開寺村的土壤和氣候特點,確定種植特早熟品種大分四號和中期品種紐荷爾臍橙兩個品種。
為保證柑橘苗的純正性,確保農戶利益,駐村工作隊和支村兩委明確了統一購苗、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發展模式。積極和澧縣柑橘協會對接,簽訂產業合作意向書,由縣柑橘協會向農戶提供柑橘苗木,并提供一年至少兩次的柑橘種植技術培訓。
為激發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種植柑橘的積極性,對貧困戶種植柑橘,鎮財政每畝補助100元,非貧困戶每畝補助50元。貧困戶首次種植柑橘,還給購苗款補助50%。“這么好的扶貧政策,今年起我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屋里把8畝橘子種好,收入也不比外面差!”在外務工10多年的貧困戶趙永生,也主動回村發展柑橘。因家庭經濟條件差、缺資金找不到脫貧門路的貧困戶施小梅、王承武夫婦,也是這次統一發展的大戶,他們夫婦倆一次性種植了特早熟品種大分四號12畝。
截止4月底,新開寺村的荒丘山地、房前屋后結合人居環境整治,已全部種上了柑橘苗,總共面積達到1700多畝。昔日的荒山禿嶺終于呈現出盎然生機。柑橘為產業基礎薄弱、苦于找不到門路的新開寺村干部群眾帶來了希望,也為村民打造了一個穩定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