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品種與優新品種
在種植品種的選擇上,應持“喜新不厭舊”的態度。即對優質豐產的新品種應積極種植,但種前要了解品種是否適合當地栽培,最好進行少量高接換種,觀察其是否優質豐產,之后再選擇擴種或規模種植,以取代原有的相形見絀的老舊品種。
大宗品種與小宗品種
柑橘的大宗品種主要指甜橙類、寬皮柑橘類和柚類的品種;小宗品種是指檸檬和金柑等。大宗品種栽培多,寬皮柑橘類中的溫州蜜柑、椪柑、沙糖橘,柚類中的沙田柚、琯溪蜜柚等,栽培面積大,產量又多,小宗品種是指栽培面積、產量相對較少的品種。
本國品種與引進品種
我國是柑橘品種大國,譽稱“世界柑橘資源寶庫”,栽培品種達百個以上,主栽品種也有數十個,可以說應有盡有。不過,引進品種的推廣要特別注意適應性、區域性和砧木的試驗,以免不適而造成大的損失。
矮化砧木與喬化砧木
柑橘栽培基本都使用嫁接苗。因此,其生長的強弱,樹體的高矮,結果的早遲,產量的高低,品質的優劣和對逆境、病蟲害的抵抗力的強弱均受砧木的影響。
目前,世界柑橘主產國使用的砧木主要分喬化砧和矮化砧。
露地苗木與容器苗木
柑橘的露地苗木是傳統常規在露地培育的裸苗,又稱非容器苗;容器苗木是在容器中培育的苗木,通常砧木苗在現代設施(溫室、大棚)中進行,嫁接后將容器苗移至露地培育。
重視新栽與改造老樹
我國柑橘產業發展很快,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新栽柑橘面積的迅速擴大。而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和柑橘樹齡的增長,老齡的柑橘樹不斷增加。據近期不完全統計,老齡柑橘樹占了全國柑橘面積的35%左右。
另外,目前我國的柑橘面積已久居世界之首,實際栽培面積也屢超規劃和發展計劃面積,不宜無限制擴大。
密植栽培與稀植栽培
柑橘的栽植密度與砧木、品種、地形、栽培管理水平、是否實施計劃密植等有關,乃至與不同國家,甚至不同的時期相關。
種前改土與種后改土
我國柑橘園地絕大多數是需經土層增厚,土壤培肥后才可種植(除少數利用土層深厚肥沃的熟地外)。柑橘種植地凡需改土的,提倡苗木種植前完成改土。有時種植前來不及改土培肥的,柑橘苗木種植后3年內應完成土壤的改良,以利柑橘植株正常生長和如期投產。
常規施肥與配方施肥
常規施肥是指根據柑橘不同物侯期進行的傳統施肥,存在常會使植株出現營養不足或過量的弊端。
配方施肥是指對果樹可利用的土壤的各種營養元素進行測定,結合果樹各生長發育階段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求,以此為基礎,按比例配合各種所需肥料,并依據肥料在土壤中可被吸收利用的百分比,來確定施肥量的一種科學施肥方法。
常規灌溉與節水灌溉
常規灌溉是指溝灌、澆灌等,通常用水較多,用人工較多。
節水灌溉建設時投入較大,管理的要求也較高,但使用省力、節水,柑橘的增產效果明顯。
精細栽培與輕簡栽培
精細栽培是我國柑橘生產傳統栽培的一種方式,以高產為目標,其栽培特點是精細、費工、費時,成本也相應較高。
輕簡化栽培又稱省力化栽培,其主要特點是減輕勞動強度,減少用工,簡化技術操作。
輕簡化栽培另一特點是用機械化代替人工繁重的勞動:機械化耕作、機械化除草,機械化施肥,機械化噴藥、噴除草劑,使栽培管理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工效極大提高。
露地栽培與設施栽培
長期以來,我國柑橘在南方適栽柑橘的地域均作露地栽培。少數因試驗和特殊需要進行保護地(設施)栽培。
采后保鮮與留樹保鮮
柑橘采后保鮮,是通過人為的技術措施,使采摘后的果實,延緩衰老,并盡可能地保持其品種固有的品質(外觀和內質)。
留樹保鮮(又叫留樹貯藏)主要是12月底至次年1月成熟的中晚熟柑橘品種,為延遲應市買個好價,可采取留樹貯藏至2月、3月甚至更晚。
采后即銷與果品加工
柑橘的特早熟、大多數早熟品種,為早上市取得好的效益,一般八、九成熟即采收應市。對翌年2~3月后成熟的晚熟柑橘品種通常也選擇隨采隨銷。
果品加工需大量的柑橘原料,因此可有效緩解柑橘滯銷,促進柑橘產業的發展。我國柑橘加工業以加工糖水橘瓣罐頭為主,柑橘汁的加工起步較晚,與巴西、美國等相比差距大,應大力發展橙汁加工,尤其是鮮橙汁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