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巴東縣沿渡河鎮羅溪壩社區四組村民易興樹的十幾畝柑橘園里,青翠的“倫晚”掛滿枝頭,顯得格外誘人。看著長勢喜人的果樹,易興樹滿眼欣慰。
今年54歲的易興樹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易興樹夫婦就開始種植柑橘,因為沒有專業的種植技術,橘園一直沒有很好的收益。產量相對較好的年份,又因為沒人購買而發愁銷路,全家的生計只能靠喂養生豬來維持。
“以前是‘望天收’,沒有任何專業管護,柑橘要么爛在田里,要么摘了跟別人換玉米喂豬。”妻子李江清告訴筆者。
1992年,易興樹向朋友借了5萬余元,開了一家實體店,想改變家中貧困的境況。但幸運之神沒能眷顧易興樹,由于經營不善,幾年下來虧損了10多萬元。面對高額的債務和家庭開支,易興樹被迫選擇前往煤礦挖煤。
“挖煤雖然收入高,但風險大。”幾年辛苦下來,易興樹還清了所有債務。這幾年,巴東柑橘名氣越來越大,市場需求量不斷攀升,他產生了重新種植柑橘的念頭。
2015年,沿渡河鎮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羅溪壩社區大部分村民搬出老屋修建新家,有點小積蓄的易興樹看著自己搖搖欲墜的土坯房和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女,決定回鄉修房。這時的易興樹已經打定算盤,修房的同時改造果園,從頭再來。
沒想到妻子卻不支持:“以前種了那么多年都沒成功,再虧不起了。”李江清回想這些年的種植過程,心有余悸。
“為了這個家,我打算再試一次。”易興樹下定決心,再次借款10余萬元,管護老樹、栽種新苗、培土施肥,細心管護柑橘。一年下來,易興樹賺了幾千元。
雖然情況比往年有所好轉,但仍有落果等病害發生。面對病害,易興樹顯得一籌莫展。縣工商局駐村“尖刀班”了解到相關情況后,為易興樹聘請了農技專家,現場指導柑橘養護技術。第二年,柑橘落果情況得到好轉。
跨過了種植難這道坎,銷售難題又成了橫在易興樹面前的一座大山。“有了好收成卻賣不出去,害得我幾天幾夜睡不著。”易興樹說。到處尋找商家但收獲甚微,沒有辦法的他只能用貨車拖著沿街叫賣。季節過去了,樹上還掛著不少果子。
2018年,在“尖刀班”和村“兩委”的宣傳下,易興樹了解到了網絡電商,農村銷往城市的模式與他最初的想法不謀而合。他一邊自學一邊請教別人,漸漸地建起了自己的網店。“剛開始的時候訂單不多,現在每天都有貨要發。”易興樹一邊說著一邊忙著當天的網絡訂單。“我主要是通過微信方式售賣。因為我的貨質量有保證,大部分都是回頭客。”
去年,易興樹依靠柑橘賺了近兩萬元,加上生豬養殖,全家一年掙了8萬余元,這讓夫婦倆樂開了花。裝修完房子、還清了所有債務的他,注冊了公司,準備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全方位發展柑橘。“我又新擴建了6畝,新增了種類,3年之后掛果,每年少說能掙5萬元。”易興樹看著眼前的果園,滿臉都是幸福的表情。
易興樹的成功吸引了周邊農戶的眼光,村民們也開始紛紛發展柑橘種植。“大家都把質量搞好了,生意才好做。”易興樹毫不吝嗇地將自己所掌握的種植技術免費傳授給村民。







本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進行商業性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