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引種蘋果的途徑是多方位的。其中以山東最早,據煙臺的地方史志記載,1861年美國長老會成員約翰·倪維思(John L.Nevius)受長老會派遣,由上海來山東登州(今蓬萊市)。因倪妻患病,1864年返美。1871年倪氏夫婦重返煙臺時,帶來西洋蘋果、洋梨、美洲葡萄、歐洲李及甜櫻桃等果樹品種,在煙臺毓璜頂東南山麓建園栽植,取名"廣興果園"。2、20世紀前半期蘋果引種及生產概況 20世紀初,遼寧、山東蘋果發(fā)展較快。1909年旅順最大一處蘋果園(后改為旅順農場)中有國光96株、倭錦550株。日俄戰(zhàn)爭后,旅順、大連的租借權轉歸日本后,1909年在熊岳建立苗圃(1913年改為農事試驗場),再從日本引進一些主栽品種,1910年引入紅魁、祝光、旭和國光等;1914-1921年間又引入玉霰等3個品種。3、蘋果生產恢復時期 從1950-1952年,國家采取了一系列休養(yǎng)生息政策,扶持農業(yè)生產,對果樹生產發(fā)放無息貸款,減免果業(yè)稅收,同時還在重點果區(qū)建立果樹技術指導機構,通過供銷社組織果品運銷,提高果農收入,促進了果樹業(yè)的復蘇。在老蘋果產區(qū),殘存的蘋果老樹迅速恢復了樹勢,主要病蟲害得到防治,并開始組建第一批國營園藝場(其中北方以蘋果為主),因此,產量急速回升。4、50-60年代蘋果業(yè)的興起 從l953年起,中國農村互助合作運動興起,大大地鼓舞了農民發(fā)展生產的積極性,l955年農業(yè)部提出了"以互助合作為中心,大力提高現(xiàn)有果樹的產量和質量,有計劃地積極向山區(qū)、荒山擴大墾辟新果園",新建果園一律免征農業(yè)稅,并相應改善購銷工作。
(來源:中果網(www.sunjn.cn)) 【編輯:濟寧市中糧農產品投資研究院】